151612  789101213空山靈雨  123456  畫家楊識宏:「藝術就是成為你自己。」

 

Discovery頻道《華人藝術紀》首集介紹楊識宏大師,Discovery介紹台灣出生現居紐約畫家楊識宏的訪問.

他提到有一天,收到醫生的電話,告訴他一個壞消息:得了癌症.自此,他對人世間的所有看法都不一樣了

 

1947年出生於台灣,從事創作已近40年,其畫作在亞洲、歐洲、美洲各大城市經常展出,師事廖繼春、楊三郎等前輩藝術家,

奠定紮實的油畫底子,個展逾40次,聯展百餘次,創作歷程豐富完整。

台灣藝術界宗師級人物楊識宏說:「Discovery頻道注意到亞洲崛起的文化力量已經不容忽視,東風壓倒西風的時代來了!」

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,藝術不僅僅表現空間,也表現出時間的流動!


八十年代起更活躍於紐約藝壇,揉合中西藝術精華,至今仍創作不懈,也是台灣戰後出生的一代畫家中最受矚目的一位,

藝術界視之為抽象表現主義大師趙無極、朱德群之後最有潛力的接班人。

 

抽象藝術大師 ─ 楊識宏

植物美學

 1947年生於台灣省桃園縣。68年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畢業,79年移居美國紐約,為台灣旅居國外最活躍的畫家之一。

其作品進入紐約頂級的畫廊展出,並成為專屬畫家,可說是台灣抽象畫界的代表人物。

在八○年代末期與九○年代初期他稱之為「植物的美學」的系列作品中,楊識宏回到了宇宙的和諧結構中,

他以抒情的視覺思維與圖像思維,表現出一種理性內化之後的浪漫氣氛。這時畫面上的物象已經不僅僅是物象,

而是外在事件時間已經過濾之後的詩性元素,其中沒有流逝的時間,或者這種時間已經被楊識宏以純粹繪畫性的空間結構改造了;

我們所看到的是,隨著筆觸的方向而揮灑出來的時間,那是一種造型運動感之下的時間。

他的作品富涵濃厚東方情懷,90年後作品多以漂浮漫生的植物為主題,充滿人文氣息。

 

表現上融合水墨筆法及西畫著重之色彩及光線,故能在二度空間中表現出時間及速度的視覺感,又兼容東方神秘氣息。

誠如他自己所說:
「我常感覺植物花木的生長與枯萎之生命情境,猶如一首優美的音樂,就像阿比諾尼,最令人柔腸寸斷的『慢板』,

那種淒美的哀怨;那種短暫的永恆,常讓我低迴不已。」也就是說,「哀怨」這時已經不再是一種現實的哀怨,而是一種節拍;

而且,「永恆」即使是短暫,仍舊是一種的永恆,至少是一種不必在現實世界之中找尋時間長度的永恆。

 

水墨新探-意識流

他雖然長時間旅居世界藝術首都-紐約,領受現代藝術的洗禮,卻不忘脈搏中蠢動的東方性格,反覆試驗及精研中,畫風獨樹一格,

受邀歐、美、韓、中國及台灣各地巡迴展覽不輟。此次「赤粒藝術中心」精心策劃,邀請楊識宏回台,於國際藝術博覽會中,

以「水墨新探-意識流系列」與藝術同好交流,以潑墨為體,以紙筆為用,在一年一度的藝壇活動-國際藝術博覽會中,

揮灑出一個不受經驗建構的藝術空間。觀者駐足於畫家意念的同時,必能感受從無到有,從白到黑,簡約而深沉的速度感。

「水墨新探-意識流系列」楊識宏延續過去慣用的壓克力布面繪畫媒材,加入文人血液中難以割捨的使命感,

在歷史的記憶中,尋找個人的風貌,開創了另一條創作的入口。這樣的抽象水墨,逐漸成型為「意識流」系列作品。

「意識流」系列作品,是畫家楊識宏從2003年韓國舉辦的《世界書藝雙年展》起,開始萌芽的水墨靈動畫作。

 

他自稱是緣起於書法的觀念與實驗,作畫的當下,就像是王羲之寫蘭亭序時,因好友相聚、天朗氣清、惠風和暢,

加上酒酣耳熱之際,書寫運策之時,進入獨一無二的,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,恍兮惚兮之亢奮狀態。也

像狂草書聖的懷素,以速度來迴避意識,讓潛意識的流動來取代意識,在一種幾近發狂的精神狀況中留下最本質最真實的生命情境之痕跡。

 

再觀楊識宏的繪畫表現,同樣帶有「速度」的特質。在創作過程中,將快慢對比力量漸次牽引,內心層次也隨之悸動,產生出強大的動人能量。

在抽象的符號表現中,隱約發覺自然的意象符號和圖騰生動存在。深究畫家技法,發現楊識宏創作過程中預先使用礬,利用水墨不能吸取的

排水原理,造成特殊的留白基底,或類似碑帖的轉拓印方式,運用濃淡乾濕墨色與焦墨混和並用,大筆揮灑而成「楊氏皴法」。
 
楊識宏的繪畫創作歷經四十載,學貫中西,更全方位涉足於文學、攝影與繪畫創作各領域,作品中融合獨有的美感經驗,

以西方行如流水的意象,揭開了獨有的東方意涵,在水墨創作中,轉嫁書法線條汲取新意,線條藉由理性與感性的駕馭而奔馳游移,

觀者也在瞬息萬變中,感受永恆時空的心靈體驗。

 

創作自述[緩 慢]楊識宏

新世紀的伊始,我帶了一個行李和一箱的書籍,風塵僕僕地回到了故鄉;在母校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客座教席半年。從七十年代末出國至今,要數這次在台灣待的時間最長。這孕育、養成我的地方,雖然離我寄居的異國很遙遠,但無時不在記憶及意識裡盤踞縈繞,而這半年的逗留,正可以饜足我飄泊在外飢渴已久的鄉愁,再度親炙這土地與族人的溫馨。

我原計畫在這段時光裡,暫時擱下畫筆,好好地享受一下這熟悉而自在的感覺;細數一下回憶的綺麗。課餘閒暇,可以悠哉地讀些書,寫點筆記,練練書法,到處走走,或許興致來了做些紙上小品。存心想要寵壞一下自己而耽溺在悠閒的氛圍裡。不料有一天,路過校園旁的畫材店,不經意地走了進去,面對那些堆疊羅列的畫材時,突然一股難以抑止想畫畫的衝動又浮了上來。返回宿舍時,已經帶了許多顏料、畫筆、畫布...等等,而且有種莫名的興奮感。

我的宿舍是在四樓,光線挺好,有兩間房,其中一間也就臨時權充我的工作室了。雖然比起我在紐約的畫室,嫌侷促了些,而材料及工具也總覺不夠,工作起來又有點不太習慣,倒也還畫得起勁。心裏也暗忖,換了個地方工作,會有什麼不同的感覺出來嗎?然而,可能由於對這土地、人及生活環境的熟悉,創作的心境上好像沒有初到異國時的那種強烈衝擊;也就沒有產生一種改頭換面的截然變貌。刺激創作路線乃至風格的轉變,大抵有外在與內在的兩種因素。在視覺藝術上,通常由外而內的情形居多,例如梵谷到法國南部的阿爾,高更到大溪地,都因外在環境的變易,而引起內在畫因的丕變。一個藝術家在創造的理念或意念之實踐過程中,長期以來會形成一套自我的內部規律,而內在的心靈世界即循著這規律不斷地在拓展或深化的,當它受到某種衝擊時,有時會異化或突變出另一套內部規律,這就是創作風格上的改變了,而幅度的大小與外力的強弱及內部異化的程度成正比。創作的神秘奧妙其實是很難如此加以純理性的分析的,它除了有複合錯縱的感性成份外,甚至有時還是非理性的。這段日子的創作,雖然看不出來判若兩人般的鉅大變化,但除了就已有的創作基線去作更進一層的拓寬與探掘外,也隱約觸及轉變的胎動,也許進展幅度不夠大,但總還是在堅毅地進行著,若假以時日,再回顧時,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在另一個高度了,這大概也是登山者時常能體會到的深層喜悅吧!

我對繪畫一直有無可名之的偏執,好像是一種基因性的本質構造在體內,時不時它就會蠢蠢騷動,欲罷不能;也好像一種潛伏的症狀,已無可救藥。記得還是青少年的時候,就已下定決心,將以藝術創作為終生職志,不管所使用的是什麼媒材,而到目前為止,顯然繪畫是我選擇的主要素材。這些年來,還能聊以自慰的就是一直沒有偏離這信仰中心。各個階段過程當中,容或有高低起伏,但畢竟還是堅持下來,一路走來竟已人到中年。
繪畫是一種「緩慢」的藝術,如春蠶吐絲,緩緩生成。許多美好東西的產生,都是需要經過緩慢的過程;像生命的孕生、花朵的綻放、美酒的醅釀...。在追求速度的數位化科技時代,繪畫也許顯得遲緩,但它仍是深沉而有份量,而經由科技製作出來的作品,總覺是表面化而缺乏人文的重複;如果說它像穿梭樹稍輕快靈活的麻雀,那麼繪畫就像浩瀚藍天緩緩翱翔的蒼鷹了。

楊識宏年表:

1947

生於台灣省桃園縣

1968

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

1969-73

任中學美術教師

1976

赴日本、美國旅行

 

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研究版畫

1978

赴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和香港等地旅行展覽

1978-79

任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講師

1979

移居美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不像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